1. 无人机植保飞防大队
无人机由公安局治安大队负责管理。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
2. 植保无人机维护
植保飞防应用的普及难点,在于“操作难、维护难、规范难”。首先,植保无人机对飞手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操作门槛较高,而行业内飞手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其次,很多购买植保机的用户往往面临产品故障而难以快速修复的难题,经常因为漫长的售后维修流程而错过植保施肥的作业时间窗口,耽误农时影响收成!最后,是植保的用药标准、作业标准,还缺乏统一和规范。
3. 植保无人机防控技术方案
深入推进农药减量
一是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大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全民参与病虫绿色防控。在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推行灯诱、性诱、色诱、食诱“四诱”措施,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组织学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模式。通过对现有绿色防控基地和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扶持,进行产业化推广,以产品带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逐步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二是大力推进高效药械减量。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低用量化学农药等低毒低风险农药,替代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不断优化农药使用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静电机(电)动喷雾机等适合当地的先进高效施药器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器械,促进施药装备更新换代;加强农企合作对接,减少高效药械推广到田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促进推广应用。
三是大力推进科学用药减量。注重《病虫情报》等预警信息质量,明确重大病虫害防控适期、防控药剂品种及药剂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优先推荐使用全市农药减量控害重点推广产品,杜绝推荐高毒高残留和高水平抗性品种,切实有效指导广大种植业者适时、适量、对症、科学用药;加强科学安全用药、高效药械使用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减量控害意识和科学用药水平。
4. 植保无人机飞控
大疆最新推出新型植保无人飞机T50,配置行业首创的全向避障雷达和主动阀门控制系统。在飞控硬件标配上,配备有双IMU惯性测量单元、双气压传感器、GNSS+RTK双冗余系统,为复杂的工作环境提供稳定的监控能力。
t50采用的全向避障雷达和主动阀门控制系统,改进了精准喷洒模块和整体结构等方面,其载重提升到20L,流量达到6L/分钟,作业喷幅为7米,实测作业效率约180亩/小时。为提升作业安全,植保无人飞机T50配置了行业首创的全向避障雷达,能360度全向感知,且能地形跟随和自动绕障,以及全天候作业。此外,它采用了实时SLAM算法。
5. 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
1、植保无人机启动前和飞行结束后的检查
飞机操作人员在每次启动植保机前必须对植保无人机各部位进行例行检查,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检查完毕后方可启动;每次飞行完毕后要对机身、旋翼、起落架、喷洒系统等进行清理,同时检查农用直升机各主要部件的螺丝是否牢固,活动部件晃动量是否过大,推杆是否牢固,机身是否有明显裂缝等。
2、植保无人机操作人员的要求
操作员在酒后、睡眠不足、生病时不能操作,孕妇、未满18周岁、未获得资质证书人员不允许操作;操作员不能穿容易卷人部件的宽松衣服作业;在周围1亩范围无安全降落点的稻田内不能进行作业;作业结束后应先解除动力电池连接,再解除控制电路连接,关闭遥控器电源,并将遥控器置于工具箱内;当植保机出现紧急状况时,应将无人机以最快方式飞离人群,并尽快降落或迫降。
3、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要求
(1)飞行作业要低。飞行作业高度应离作物叶尖2m左右距离。
(2)飞行作业直线度要高。植保无人机作业必须保持直线飞行,以确保不漏喷、不重喷。
(3)飞行作业速度要均匀。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与飞行速度关系密切,切不可过快,应慢速匀速飞行,一般作业时应保持在4~6 m/s的匀速飞行。
(4)飞行作业距离要确定。无人机的一个起落最好是飞行一个往返,回到起点换电池和加药,应根据田块大小确定。
(5)确定起降地点。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要选好起降地点,起降地点要平,地面要实,以防起降时损坏机器。
6. 植保站无人机飞防培训
三农领域创作者
目前,我国正进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性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数量关系的调整,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越是走向市场,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就越迫切。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渐加大,农村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民。
1 以项目形式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直接介入科技扶贫和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既耗时,又费力,但往往不能给科研单位和人员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当前现实条件下,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又无力自主研究和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政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应该以项目形式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直接介入科技扶贫和技术推广工作。要从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联合广大农户,引进、培植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
2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生产方式从分散经营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科研成果精品和高水准的专业化技术服务。目前在各种形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园区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展示了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但还必须加强各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和建设,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导和促进农民主动采用新产品、新技术,以优良的农业工程设施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项目到园区进行科研、中试、示范、培训和推广,尽快形成一批适合当地和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有利于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3 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网络
我国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农业信息网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首先,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减少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二,网络化将会对农业宏观上实行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保障。为了稳定均衡生产,农业呼唤社会化的网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者与农民的联系,加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等的信息联系。第三,网络化将会大大促进最新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第四,网络化还有利于农业的减灾和防灾、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测报与防治。对主要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
4 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提高科技应用能力和扩大示范与引导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市场和其他形式的涉农服务中介机构,通过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等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模式为技术应用型农业科技载体模式。农村现在有大量的农机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专业协会、农民协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主要为农民及时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信息,提供产品产销等市场信息,有的甚至承担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其他科技服务工作。要进一步扩大成果扩散型农业科技载体的数量和规模,提高载体吸纳和应用成果能力。要推动农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承认它们的地位,规范其行为,从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化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把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同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中介服务,促进成果转化,满足技术供需双方的利益需求。要培育和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建立起规范的企业化运作机制,提高产业规模和实力,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连结机制,不断发展和壮大农业科技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5 促进农技推广部门成为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成果逐步由无偿向有偿过渡,而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对市场的反应和决策能力较差,没有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接受成果的有偿使用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农民三者以一种有效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三方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无疑将会极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产前和产后服务上。农业生产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市场机制赋予农技推广工作新的内涵,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需要预测市场的决策能力、开拓市场的销售能力。随着农民的经营内容日趋多样化,这就需要农村推广部门组织指导农民产前生产什么,积极开拓产后市场,并在产中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当前农村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经营,在产前信息发布指导,产后组织销售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组织管理工作,推广部门应抓住这个机遇,调整工作重点,成为农民的小生产与需求的大市场之间的桥梁。
7. 果树植保无人机飞防方案
那就看你打算要喷施什么农药了,农药分很多种,主要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叶面肥等。
一般而言,杀菌剂对蜜蜂没有多少影响,但是会对蜜蜂采蜜的蜂蜜的质量有影响,二如果是给果树喷药,很多是杀虫剂,杀虫剂又分很多种,就制剂来说有,无机物杀虫剂,主要是比如硫磺杀螨虫,砒霜杀蜱虫等,有机磷杀虫剂,比如甲胺磷、敌百虫等,对蜜蜂影响很大,如果浓度高肯定会杀死蜜蜂,杀虫菊酯类,比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都会杀死蜜蜂,还有就是沙蚕毒素、阿维菌素等,都对蜜蜂有影响,就是生物制剂也有影响,比如保幼激素、脱皮激素制剂等,
在蜜蜂采蜜期,一般不喷施杀虫剂,等果树开花期过后在喷杀虫剂,要不就提前喷施农药。
8. 无人机飞防植保技术
距离机场2.5公里以外可用植保无人机作业,2.5公里范围内属于机场净空保护区。严禁私自放飞无人机、航空模型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升空物体。
植保无人机作业要求:
(1)飞行作业要低。飞行作业高度应离作物叶尖1 m左右距离。
(2)飞行作业直线度要高。植保无人机作业必须保持直线飞行,以确保不漏喷、不重喷。
(3)飞行作业速度要均匀。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与飞行速度关系密切,切不可过快,应慢速匀速飞行,一般作业时应保持在4—6 m/s的匀速飞行。
(4)飞行作业距离要确定。无人机的一个起落最好是飞行一个往返,回到起点换电池(电动无人机)和加药,应根据田块大小确定。
(5)确定起降地点。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要选好起降地点,起降地点要平,地面要实,以防起降时损坏机器。
农用无人机一般飞行高度为3-6米。因为是用于农作物农药喷施的,除非是一些高度较高的果树,一般情况下6米以内足够了,所以农用无人机设计的时候就不是以飞的高为目的。
续航时间的话,一般电动的植保无人机一个架次30分钟左右,油动的可以续航长一些。
9. 无人机飞防植保队名字
弥雾机(全称: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低容量喷雾的植保、环卫、防疫用机械。雾粒直径100~150微米。按雾化方式,分气力雾化风送式和液力雾化风送式。
弥雾机主要由发动机、风机、喷管、机架、药箱等部件组成。该机具有重量轻、功率大、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
弥雾机前者由药箱、风机、风管、弥雾喷头等组成,有的配有微量喷雾或喷粉装置。风机产生的风压既使药箱中的药液自喷头喷出,又把喷出的雾滴进一步粉碎成弥雾。后者由液泵加压喷出药液,经风力粉碎成弥雾。弥雾飘移沉降到目标物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