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臼捣碎器
用料
芥菜疙瘩(辣菜疙瘩) 3只(约1公斤)
干辣椒 一小把
花椒 约20粒
大蒜 约1头用量
食用油 适量
步骤 1
菜场买回的芥菜疙瘩,用温水清洗 挖掉表面的根系黑点以及杂质
步骤 2
用刀一定要注意安全
步骤 3
对于块状茎不喜欢吃外皮的小伙伴也可以选择削皮 两种我都有尝试,喜欢辣味浓重点的,就不要削皮啦,吃不了太芥末口味的,就削皮处理 重点是,长根须的黑色点点部位一定要挖掉哟 原因是,感觉有泥巴残留
步骤 4
用擦板将处理好的芥菜疙瘩擦成丝 Ps:有耐心的伙伴也可以一点点的切成细丝,据说手切的香一些,就像有些伙伴喜欢吃手切土豆丝一样
步骤 5
我选的大齿的擦板,粗一些的条适合腌制久一些 细丝的适合腌制2天内食用
步骤 6
干辣椒,花椒粒 放在石臼中捣碎 Ps:可以用现成的辣椒粉,不吃辣椒香味的可以不放辣椒,花椒也是如此,喜欢吃这个味道就放,不喜欢的可以忽略
步骤 7
锅中倒入适量的油,和平时炒菜炝锅用的油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多 油可以选味道清淡的,玉米油稻米油都很不错
步骤 8
油烧到轻微冒烟后,关火 先放入切成碎末的大蒜,3-5秒等油温下降后,再把捣碎的辣椒花椒堆在蒜上 油温再降一点后,在搅拌让油炸熟辣椒花椒 经验之谈,这样呛出的辣椒花椒味道很不错,比直接倒在滚热的油里要少很多糊味
步骤 9
擦好的芥菜丝放少量盐抓拌,放在一旁备用
步骤 10
趁着锅余温较高,快速把芥菜丝放进锅里翻拌均匀 喜欢吃酱香或者酸辣味道的,可以稍稍放一点点味极鲜或者米醋香醋白醋 我的家人都比较喜欢芥菜本身味道,所以就这样清拌,味道就足够赞了
步骤 11充分搅拌,均匀蘸满粉末调料
步骤 12干净无油容器封装
步骤 13
拌好后尽快装入可以密闭的玻璃容器中 一定要尽量避免容器中有油或者生水
步骤 14
装满!封口
步骤 15
没有玻璃瓶的可以选择用家里的玻璃餐盒或者其他可以密封的容器 芥末口味容易挥发,密封不了就容易跑味哟 封装好的炝拌芥菜,等彻底凉透后就可以打开食用 建议过夜食用口味最佳
2. 捣蒜用的石臼
重一点,实心的最好,
3. 以前捣米的工具石臼
臼捣,可以理解为在石臼里边捣米
4. 石头捣碎器
1石头的 石头的使用中有粉末产生 比较容易磨损 一般捣药会有残杂物 有时候杵臼捣药罐 还用于一些调味料使用和儿童辅食 一般不推荐
2
/3
2不锈钢 不锈钢的很多人用 不过不是最好的 不锈钢都有保护层 长期使用保护层磨掉 而且不锈钢不是真不锈 差的材料做出来的 没多久就生锈 很多检测 也有毒
3
/3
3铜 铜的肯定是最好的 一直以来 捣药罐 杵臼有经济的都是用黄铜做的 黄铜的话 材料表面抗菌 颜色又非常好看 强度大 耐用 平常使用中只要注意干燥就好了
5. 石臼加工设备视频
火爆全网的南京天空之镜视频场景就是溧水区石湫街道境内,而石臼湖特大桥的入口就在石湫街道向阳村。桥上不能停车看风景,不过你可以在入口处的大堤上远眺,全长12.6km的石臼湖特大桥,蜿蜒向前,仿佛一伸手就能碰到天上飘浮的云朵,出片一级棒。入口大堤处可以看到来往车辆,水天一色之间,地铁S9飞驰而过,仿佛动漫里才会出现的“水上列车”。
和凤镇张许村——这里可以看到石臼湖最美的夕阳
溧水区和凤镇张许村,有一条长长的栈桥,站桥头还有一个瞭望塔,这里是在石臼湖看日落的最佳地。
在栈桥看臼湖晚照,当为一绝。落日余晖变幻不定,晚霞呈现出万千不同的姿态和色彩。霞光随着落日弥漫,映入水中,融成一色。日落时刻的石臼湖唯美如画,充满诗意。
和凤镇诸家村——渔舟唱晚的场景不止在诗里
沿着石臼湖的大堤一路向南,就能来到石臼湖畔的诸家村。
这里依凤栖山、傍石臼湖,明末清初修建的诸氏宗祠,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靠湖而建的23处保存完好的老宅,高大通透,百年不朽;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古朴中蓬勃着生机。
6. 石臼能捣什么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7. 石臼自动捶打机
1、用一斤三年陈艾叶先进行初次挑拣枝梗。
2、把艾叶搓成团,再进行初次挑拣枝梗。
3、第二次挑拣枝梗在石臼内捶打20分钟,接近1000下捶捣。
4、初次捶捣20分钟后,拿出来筛,筛了后再挑拣枝梗。
5、反复进行至少8次的捶打和筛选。
6、将艾绒放在电子秤上称好相应的重量。
7、用手将艾绒放在每个艾柱压制孔中压实。
8、按下机器压制控制键,艾柱直接压制而成。
9、将艾柱放到密封袋里密封好,测量艾柱的高度。
8. 石臼捣蒜器
臼子用石质的最好。
蒜臼子:
一种主要用于制作蒜泥的工具,由一个容器和一个"鼓槌"组成,用的时候,握着槌,用力敲击容器里的蒜瓣等物体,直到成泥或碎沫。(在咋蒜的时候最好放适量的盐,用左手盖住蒜臼口,右手握住蒜槠在左手虎口处上下来回轻砸。这样蒜容易砸碎还减少向外飞溅)。
蒜臼子还可以制作花生、大豆等等。
1、陶制的蒜臼易坏,性价比不高,只适合捣些蒜等易捣的东西,捣芝麻核桃就不行了。
2、木头的蒜臼、竹子的蒜臼材质轻,方便携带,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基本上这类材质的都含有胶和漆,对人体有相当的危害,另外这类蒜臼捣东西 使不上劲。
3、钢制蒜臼、铁质蒜臼,新蒜臼看起来很好看,但用久了会生锈,即便是不锈钢的用久了也很难看,另外捣蒜因为钢铁的除非在口部盖盖,不然容易外溅。
4、石头蒜臼也有很多材质,如青石、大理石、花岗石,人造石粉压制的等,其中以青石蒜臼为商品,性价比最高,大理石有辐射,人造石除了含高辐射还有粘合高压胶等有毒物质如汉白玉蒜臼就是此类,青石蒜臼几千年来老百姓的使用已经验证了其安全性。
9. 石臼容易碎吗
畲族的美食文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一起去了解这独特的畲族美食。
乌米饭(乌饭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是畲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
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糍粑(冬至)
畲族过年、“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
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畲粑,即畲族糍粑,是畲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特色小吃。
热乎乎的白色糍粑,裹上由白糖、红糖粉、花生碎混合均匀的蘸料,食欲立刻被激起。将其咬在口里,又软又粘,米香夹着甜味,亲切的口感让你吃完一口还想接着下一口。
菅叶粽(端午节)
“菅粽”,通常在端午节和分龙节时食用。每逢端午节,菅粽用于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
笋干(冬季)
笋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畲酒(全年)
畲乡谚语“无酒难讲话”,说的是畲民热情好客,善饮酒,常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请客人品尝,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礼节。
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酿米酒,建房时有“上梁酒”;生日时要吃“生日酒”;嫁女时要吃“嫁女酒”;娶亲时要吃“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户户都会酿造。
畲茶(春夏)
畲族人自有采山茶唱畲歌的传统,还有专门编写的《采茶歌》。畲族的茶以白茶、天山绿茶为主。
畲族人自称“山哈”,对于茶文化当然更加讲究,在漫长的栽茶、采茶、制茶、饮茶过程中,沉淀着独特的畲族风情。
10. 石臼捣碎器作文
老家过冬至,有吃糍粑的习俗。
碰到祭祖或重大节日,有时候是红白喜事,家里都要做糍粑。
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冬至的一大早,主妇便把糯米淘洗干净,放进木桶中浸泡。下午二三点,米浸透了,就把浸透的糯米放入饭甑中蒸熟。
临近傍晚,糯米蒸熟了,杵糍粑的人也该回来了。
随着“嘿!”的一声,饭甑离锅,杵糍粑的人噔噔几个箭步来到石臼边,把饭甑翻过来,轻轻一磕,一甑糯米饭就全都倒进石臼了。然后拿起杵棍,有节奏的杵起来。一下、一下、一下……
侯在旁边的主妇早就备好了一盆清水,放在臼边的凳子上。一杵下去,提起,将沾满冷水的双手在杵头上抹一下(这样每一杵都会清清爽爽,不至太黏)。
杵棍是木头做的,有三尺来长,碗口那么粗。杵柄有五六尺长,卯在杵棍上。
杵糍粑的人随着杵棍的上下,频频踮动,像极了朴拙的民间舞蹈。随着杵棍提起、落下,再提起、再落下,臼中的糯米便不断发出“叭叭”的响声,糯米的黏度让响声听起来有些依依惜别的味道。
一时间,屋子里溢满了糯米的醇香和田间稻禾的清香。
杵糍是件考验臂力的活,一般都要中场换人,难得有人可以一臼杵到底。
糯米杵成泥后,糍就算做成了。
这时,便有人用蘸了冷水的手从石臼里扯出杵好的糍粑,放在洒好“糍粉”的案板上抹打光溜,然后双手轮作,扯成均匀的小团,置于“糍沙”中团团一滚,一个糍粑就做好了。
糍粉一般用碎花生、芝麻、红糖、红豆沙等和成,花生仁不能太碎。
糍粑马上就能吃了。温乎乎,香喷喷,甜津津,嚼劲十足。节味儿也立即随着咀嚼声音弥漫起来。
今天又是冬至,已经好几年没有吃到家乡的大糍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